前些年,农民大都是传统分散的种植模式,土地不集中,防治病虫害、推广矮密早栽培、膜下滴灌等技术都无法统一,采棉机、大型植保机等现代化农业机械也无法大面积推广。为寻求农民持续增收的突破口,2008年,大丰镇打破了原有一家一户分散灌溉和经营的制约,实现了大田种植、灌溉的集约化、规模化管理,成立了35个棉花合作社。2009年合作社籽棉单产达350公斤以上,较往年提高单产70公斤以上,每亩收益增加300元以上。
王彦贵指着眼前的一片地说,这一块地有720亩,以前是67户人家的棉花地,现在集中到了8户用统一模式经营管理。今年风调雨顺,棉花长势很好,再加上秋天光照足,棉桃都开花了,每亩收成380公斤到450公斤不成问题。“这几天轧花厂的老板已来过好多次了,跟我们谈棉花的价格。”王彦贵说,“我们的棉花品质好,我有信心跟他谈,把价格再提高点。”
记者感言:土地条件相同、人力资源相同、水利资源相同,为什么产量相差很大?棉农收入相差也很大?大丰镇的实践告诉我们,农业要发展,农民要增收,必须走规模化生产、集约化经营的路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