休息不到十分钟,张师傅带着他的徒弟又开动了采棉机。
就在要离开棉花地时,记者看见一位棉农在从田边往内收拾采棉机刚刚轧过的土地,拔掉棉秆、拾起地里的滴灌带……他已经在为来年4月开始的新一轮种棉做准备了。半天之间,从收割到整理,如果不是机械化作业,这种效率是很难想象的。
采访感言:每年的九十月份,数十万拾花工就像候鸟一样涌入新疆,成为秋收时节棉田里一道特殊的风景。然而,随着农民工打工渠道的增多,返乡创业的人增多,拾花工变得越来越难招,费用也越来越高,很大程度上挤压了棉农的收入。在这种情况下,机采棉逐渐得到了认可。尽管机采棉比人工拾花要低一到两个等级,但机采棉的优势还是显而易见的。棉花生产的全程机械化,降低的不仅仅是劳动强度,经济效益也很可观。
但大面积推广机采棉存在两个问题,一是一次性投入太大,二是对种植全过程要求较高。机采棉从栽种之时就要做好规划,要有适合机采棉的棉株间距,机械采花后的压模、装模、运输、卸模、加工等环节,都需要有相应的机械设备配套。所以机采棉的推广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、集约化基础上的。大规模推广机采棉,需要一个过程。新疆仍然需要拾花工,只是需求量减少是必然趋势。